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廣東迅速成爲南方重要的戰略重心和戰時文藝最活躍區域之一,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更是彙聚了大量進步文化人士與文藝團體,呈現出一派繁盛之勢。隨著廣州淪陷及日軍對華南的逐步占據,戰時的緊迫危局賦予戲劇難以推卸的動員重任。淪陷區、國統區(如粵北曲江)、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如東江縱隊活躍區域)相互交錯的複雜格局,以及廣東毗鄰港澳的地理位置,則爲藝術工作者提供了有利的創作與展演機遇。
??創作
炮火與筆墨交織的壯美篇章
在生死存亡關頭,藝術創作必然緊貼血火交織的現實。抗戰時期的廣東戲劇創作,始終以“抗日救亡”爲核心主題,同時深度融合本土文化基因,形成“主題鮮明、形式通俗、地域適配”的特點。
一是敏銳的現實性與強大的時效性。戲劇內容緊扣抗戰現實,揭露日軍暴行,展現民衆抗爭,同時注重“個體命運”與“民族命運”的結合,通過普通人的遭遇折射時代苦難。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以救亡主題、街頭演劇、明星參與、觀演互動的方式,掀起號召全民團結抗戰救國的演出風暴,激發了抗日浪潮;曆史劇《黃花崗》以廣東近代著名的黃花崗起義爲底本,古爲今用,點燃本土反抗烈焰;獨幕劇《最後一計》(又名《馬百計》)改編取材自淞滬抗戰英雄事迹,歌頌中國士兵的堅韌智慧。這些劇作如新聞紀錄片般,用舞台語言發出時代最強音。
二是題材與形式的多種多樣。不僅有宏大敘事的正劇和多幕劇,反映抗日志士英勇鬥爭,鞭撻漢奸醜惡,如粵劇《嶽飛報國》、話劇《僑鄉烽火》等,也蓬勃興起了一批短小精悍、便于深入街頭、田間和軍營的“街頭劇”“活報劇”和“茶館劇”,如《盲啞恨》《三江好》等能在任何場所即興表演的作品,極大拓展了影響力。
粵語地區方言話劇的興起尤具開創意義。歐陽予倩于廣州領導的粵語實驗劇團,改編演出《流寇隊長》《忠王李秀成》等作品,讓粵語成爲激發本土情感共鳴與凝聚民族抵抗意志的文藝利刃,真正打通了戲劇深入底層民衆的“最後一公裏”。
??演出
戰火烽煙中的流動舞台
“藝術就是武器,舞台亦即戰場!”戰爭環境下,廣東戲劇演出徹底打破了“劇場邊界”,形成了“哪裏有民衆,哪裏就有演出”的流動性特征,成爲全民抗戰的“活教材”。
廣州淪陷前,戲劇演出多在海珠大戲院、太平戲院等城市劇場,觀衆主要是城市居民和知識分子。廣州淪陷後,戲劇演出場所轉向農村曬谷場、軍營操場、僑鄉祠堂、街頭巷尾,藝術工作者甚至在遊擊區的山洞、樹林中臨時搭台演出。這種轉變使戲劇更加貼近廣大民衆,特別是農村群衆,擴大了戲劇受衆範圍和社會影響。
在粵北地區,隨著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高校遷入,學校成爲戲劇活動的重要場所。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劇團在坪石期間,演出了《大地回春》《黃河大合唱》《阿Q正傳》《雷雨》《日出》等大型話劇,激發了廣大學生熱愛祖國、團結抗日的熱情。嶺南大學在韶關仙人廟複校後,也組織了戲劇演出,包括《向祖國》(獨幕劇)《劃了十字的地方》《長夜行》等。
除了學校,廣東各地的城鄉公共場所也成爲戲劇演出的重要場地。潮汕地區的“抗敵演劇隊”常利用圩日在市集演出,用“一鑼一鼓”吸引趕集群衆,演出結束後立即轉移,避免日軍襲擊。廣東戲劇演出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始興縣青化地區彩嶺村風度學校組織“風度抗日文藝宣傳隊”,不僅在青化地區的街鎮、學校、農村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還三次利用寒假,組織百多人的宣傳隊奔赴翁源、英德、曲江、始興縣城的街鎮、學校開展宣傳活動。此外,他們還翻山越嶺進入瑤鄉瑤寨,祝賀瑤胞“跳王”(耍歌堂)盛大節日,這些演出,對增強民族團結、共同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
??反響
激蕩千萬人的心靈共振
戰時戲劇以真實可見的力量感動著華南社會,成爲一面能夠凝聚千萬人心的精神旗幟。它首先激發出了強大的感召力與震撼力。當《放下你的鞭子》中東北流亡“父親”鞭打“女兒”時,當表現義勇軍奮勇殺敵的《三江好》在村口上演時,當反映難民悲慘命運的《盲啞恨》在臨時安置點演出時,觀衆情緒總是被深深帶入戲劇營造的“共情”中,引發悲憤交加的情感狂瀾。
戰時戲劇的動員效力更是顯現在物質援助層面。義演募捐不僅是劇團日常活動核心,更促成了不可勝數的“救命錢”與“保家物”。粵劇《新會恨》演出時,觀衆因劇中“日軍焚毀新會學宮”的情節泣不成聲,散場後自發捐款、報名參軍;1940年,粵語話劇《回祖國去》在香港演出,觀劇僑胞通過“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募集了大量物資支援家鄉抗戰。無論是港澳各界的大型演出籌款,還是粵北鄉間彙聚點滴力量的小型募捐,戲劇每一次爲“傷兵之友”“寒衣捐贈”發起的號召,都將舞台上的情感化作現實中的實際行動。
戰時戲劇還成爲一種跨越階層與地域的文化紐帶。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在偏僻的小漁村茅棚內,無論知識精英、流亡學生、工人或農民,不同背景的觀衆因爲共同的劇情而心靈共振。廣東戲劇還在動員僑胞支持抗戰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廣東是著名僑鄉,粵籍華僑分布世界各地。抗戰戲劇通過生動的藝術形式,向僑胞展示了祖國的苦難和抗爭,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許多僑胞通過觀劇了解到祖國的抗戰形勢,積極捐款捐物,支持抗戰,甚至回國參軍。這種通過戲劇活動建立的“戲劇—僑胞—抗戰”聯動效應,是廣東戲劇在抗戰中的獨特貢獻。在抗戰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廣東戰時戲劇用共通的情感體驗和民族意識重新凝聚起社會認同。
抗戰時期的廣東戲劇既是“武器”(動員抗戰),也是“鏡子”(映照社會),更是“橋梁”(連接個體與民族、地方與國家)。在山河破碎的年代裏,廣東戲劇工作者以血肉爲筆墨、舞台爲紙張,寫就一部銘刻于曆史深處的精神抵抗史詩。直至今日,廣東抗戰戲劇那穿越硝煙的生命力與啓蒙精神仍在歲月的回廊中震響。
南粵山河,長歌未央。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産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