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觀點摘要 > 詳細內容

张 洲:烽烟艺痕:抗战时期岭南美术的坚守与重塑

  嶺南美術源遠流長,20世紀20年代以後,以嶺南畫派爲挈領,協同版畫、漫畫、油畫等體裁,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抗戰時期爲其中重要一環。面對民族危亡,嶺南美術家以藝術救國爲崇高使命與強大內驅,以筆墨爲戈,以圖像爲言,爲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抗戰史留下了一部壯麗的視覺史詩。
  首先,通過構建抗戰現實主義美術觀,嶺南美術完成了創作主旨的更新與題材的轉型。20世紀初,正是中國美術理論紛呈激蕩之時,而當民族危難降臨,美術家自覺放下理念分歧,統一藝術戰線,將救國救民作爲第一創作主旨,大量以戰事、苦難、覺醒、抗爭爲題材的作品如怒潮湧現。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高劍父創作的國畫《東戰場的烈焰》以寫實主義筆法描繪日軍炸毀的上海東方圖書館,在西方光影處理的襯托下,焦墨勾勒的畫面愈發肅穆悲壯。作品既以廢墟景象表達對戰爭的控訴,更以屹立不倒的殘碑鼓舞民衆勇毅抗爭。此畫爲較早介入抗戰主題的嶺南美術作品之一,證明了傳統中國畫在表現重大現實題材上的巨大潛力與可塑性。
  其次,嶺南美術深化“折衷中西,融彙古今”的實踐,推進理念與技法的更叠。隨著戰時文化中心轉移,戰地寫生作品大量湧現,其中包括關山月深入西北地區的紀實創作,黎雄才奔赴甘、鄂等地的萬裏壯行等。黃少強繪《流離圖通景屏》,以傳統線描結合寫生筆法記錄途經南京所見。其後,蔣兆和的《流民圖》與之形成南北呼應。1939年,關山月的《從城市撤退》以傳統長卷描繪廣州淪陷後民衆逃難場景,尤具戰時社會史與視覺史價值。身居嶺南,他大膽采用“寒林雪景”的傳統藝術語言表達家國悲情,以漁樵意象對應“逃難”結尾,則又體現了他對傳統的繼承和珍視,以及對畫道革新的深刻思考與踐行。抗戰時期,傳統山水、花鳥意象中以家國情懷爲核心的情感內涵被進一步強化。如陳樹人的《白門楊柳》,以題句“楊柳藏鴉景已非……眼見春歸人未歸”詩畫互文,結合清峭的筆墨與傅色,抒發山河破碎之痛。通過拓寬題材界域,嶺南美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西方技法與時代精神,爲戰後中國畫的革新做出了先行探索。
  再次,以大衆化審美、民族性表達爲指引,嶺南美術通過新體裁提升宣傳輻射度與時效性。戰時宣傳要求及時、有效、便捷、經濟,自帶此基因的木刻與漫畫創作蔚然成風。木刻的概括語言、強烈對比、金石氣質能極大增強作品的批判性、戰鬥性和鼓舞性。廣東戰時湧現出以廣州“現代版畫會”爲代表的大量新興木刻社團,羅清桢、陳鐵耕、陳煙橋等美術家以木刻爲戰鬥號角,深刻影響了中國現代木刻的發展方向。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黃新波所刻《他並沒有死去》,以緊握武器的拳頭與黃土半掩的足部指代殉難烈士,此“手足”之喻的意象,創新地鏈接古今、圖文互應。李桦的代表作《怒吼吧!中國》以陽刻法將線條造型與漫畫的表現手法結合,用線條的頓挫、走向,表達骨力與張力,以線刻神,成爲現代木刻民族化的典範之作。以畢生創作踐行魯迅“一木一石”精神的賴少其,于1938年創作套色版畫《抗戰門神》,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木刻、革命內容完美融合,迅速傳播並流行于各地,直接啓發了新年畫運動。
  嶺南抗戰漫畫起步較早,1935年,李凡夫創作的漫畫《何老大》與葉淺予在上海發表的《王先生》被並稱爲“北王南何”。1938年,全國漫畫作家協會華南分會于廣州成立,會員包括葉因泉、李凡夫、廖冰兄等人,協會不僅舉辦大量抗戰漫畫展,還編輯出版《漫畫戰線》《廣州漫畫》等刊物,以漫畫爲沖鋒刺刀,針砭時弊,揭露罪惡。抗戰時期,因物資匮乏等因素,木刻漫畫成爲嶺南美術融合創新的成功實踐。廖冰兄與黃新波合作的《日本軍閥的悲哀》等木刻漫畫,在報刊上大量發表。1939年,賴少其擔任發行人的《工作與學習·漫畫與木刻》創刊,成爲“漫木合作”的先聲期刊,此後得到各地響應。
  此外,戰時嶺南美術還呈現出多元並驅的特征,多種藝術體裁皆有勇毅出色的表現:雕塑家梁竹亭創作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碑銅像》,開啓紀念抗戰無名英雄雕塑之先河;篆刻家鄧爾雅“當爲國家掃天下”的篆書,以翰墨明志;戰地攝影師沙飛1937年拍攝的《戰鬥在古長城》組照極具曆史與藝術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戰時嶺南美術創作與豐富的理論指引和總結互爲支撐。1941年,高劍父提出“藝術要民衆化,民衆要藝術化”,助推了中國美術“爲民衆而藝術”的現代重構。同年,關山月指出:“要以中國畫爲體,保留其優點,而采取西畫的長處以爲用。”體現了其對“筆墨當隨時代”繼承;“不能因爲要抗戰,便有前方而無後方,有槍炮而無山水。”爲堅守傳統提供了指引。1940年,李桦提出“要創造出木刻的民族形式”的號召,是對魯迅早年要求木刻須顯示“中國的特色”的繼承發展,爲現代木刻的民族化明確了方向。不止于木刻,嶺南抗戰美術在積極進行跨文化實踐的同時,始終將民族精神作爲藝術表達的深層結構和情感底色,這種堅守對于維護戰時民族凝聚力、塑造抗戰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價值。
  烽火中的嶺南丹青,是一幅藝術回應時代命題的壯麗長卷。在血與火的淬煉中,嶺南美術確立了藝術紮根時代、服務人民、在創新中堅守文脈的價值坐標。這些實踐與理論蘊含的現實關懷、革新勇力與文化擔當,以獨特的藝術品格與時代價值,穿越曆史煙雲,不僅爲中國現代美術發展探索了路徑,也持續爲當代社會提供強韌的精神動力與深刻的實踐啓示。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産業研究所(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