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作爲系統記錄地方曆史、地理、人物、風俗的重要載體,不僅是史料的彙總,更是通過對史料的篩選、編排與評述,隱含著纂修方志者在人物評價中的價值立場。我們以《廣東通志》《廣州府志》《東莞縣志》《香山縣志》《南海縣志》等十余部廣東方志爲主要文本,提煉出廣東方志所呈現的有關林則徐的形象特點。
第一,愛國衛道的忠君形象。方志中引用奏折、谕旨和官方文書,突出林則徐作爲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的愛國忠誠。如《東莞縣志》收錄了林則徐“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的誓言,並借道光皇帝的禦批強化其“忠君愛國”的正面形象。方志還載錄了一些民間轶事,如拒絕富商賄賂、輕裝離粵等,進一步豐富了其道德人格。此外,方志還選擇時人對林則徐的評價以豐富其形象,將魏源對林則徐的評價及洪承疇的遭遇置于林則徐禁煙的敘事之下,展現了愛國衛道的忠臣成爲腐朽體制下的犧牲品,將林則徐塑造爲一個立體的、具有曆史感染力的形象。可見,方志的這種書寫方式不僅彰顯了林則徐的個人品質,也反映了國家權力與傳統倫理道德對曆史記憶的塑造。
第二,禁煙抗英的能臣形象。方志以長編的形式詳細記載了林則徐在廣東的禁煙行動與軍事抵禦過程,如收繳鴉片和銷煙的具體過程、與英軍的多次交鋒、澳門地區的治理策略等。這些內容不僅事實詳盡,還常常附有編者的按語,表達對林則徐的認可與對其遭遇的同情。總的來看,廣東方志並非簡單地塑造一個“符號化”的英雄形象,而是更加凸顯其有勇有謀的政治家形象。
第三,善于合作、重用人才的士人形象。方志在記載林則徐的事迹外,還在其他官員的人物志中提及其與鄧廷桢、關天培等廣東地區核心官員的協作,以及對賴恩爵、黃琮等將領的重用。此外,林則徐還積極吸納地方士紳如鄧淳等人的建議,體現了傳統士大夫“知人善任”的理想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廣東方志中關于林則徐的記載大多位于紀事志中,但林則徐並未完全缺席傳記部分,他以背景人物或關聯人物的身份出現在他人的傳記中。其背後的原因值得深入挖掘,實質上通過材料選擇的方式將對他本人的形象評價隱含其中,可以避免太過主觀或帶有較強的感情色彩。
廣東方志中通過“曆史書寫”使林則徐成爲一個代表性的英雄符號,所展露給大衆的形象不僅是對其本人的評價,更是在近代曆史背景下,由官方主導對曆史記憶的建構。“民族英雄林則徐”借此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之中,激發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認同與崇敬。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曆史與孫中山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