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觀點摘要 > 詳細內容

鄧線平:優化空間利用共推城市發展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赓續、治理增效。現代城市由各種空間構成,可分爲生活空間,生産空間,商業空間,文化空間,自然空間等。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生産空間和商業空間壓制、排擠、侵占生活空間、文化空間和自然空間。這種背景下,要分別通過空間重組、融合、便利、生態、傳承、創新,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赓續、治理增效。推動空間利用,突出生活、文化和自然空間的同時,協調不同空間發展。數字技術以數字化方式重構感知及其空間形態,爲城市空間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一、 以空间重组推进城市结构优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生産生活方式使得城市面臨著資源緊張、環境汙染和功能失衡等問題。重點表現爲生産空間的擴張和絕對空間的劃分。
  一是生産空間重組。城市化進程加快,背後是支撐産業的技術擴張以截取自然空間利用形成抽象空間擴張。單一産業模式擴張得越厲害,對城市及周邊空間環境破壞越厲害。表現爲城市人口、功能、交通過度密集,引發地價高昂、環境惡化、曆史遺産破壞等問題。生産空間重組,意味著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提質轉變。重點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劃定並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決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無序蔓延。加強既有建築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保護傳承城市曆史文化。
  二是絕對空間重組。絕對空間意味著城市劃爲各種單一功能結構的空間形態。空間絕對化形成資源浪費,通勤人口每天在郊區和中心區之間鍾擺式移動,造成早晚高峰交通擁堵。下班後的居住區和夜晚的辦公區缺乏人氣,街道失去活力。功能單一的區域難以形成豐富的社交互動和社區文化。絕對空間重組意味著將不同空間形態混合,形成功能齊全、結構完備的空間形態。從單中心到多中心、網絡化轉變。在中心區域之外,培育若幹個副中心、區域中心(如城市新區、重要交通樞紐節點),每個中心都具備相對完善的就業、商業、文化和公共服務功能,實現職住相對平衡。
  二、 以空间融合推进城市动能转换
  傳統城市發展動能主要是依賴土地財政、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隨著城市化推進,空間隔離嚴重,動能難以爲繼。以空間融合推動城市生活、生産、商業、文化創新,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範式。它打破了傳統功能分區的僵化模式,通過創造一種“功能交織、場景重疊、流量共享”的新空間形態,爲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
  一是功能融合。空間隔離形成功能隔離,空間融合形成功能融合。將辦公、研發、居住、商業、文化、教育等功能垂直或水平混合。設計師可以在工作室(生産)創作,直接在同一棟樓的買手店(商業)銷售,並在一樓的咖啡館(生活)收集用戶反饋。這種“創作-展示-銷售-反饋”的閉環極大提升了效率和靈活性。爲數字遊民、自由職業者提供融合了居住、工作、社交功能的空間,形成豐富的創意社群。
  二是人群融合。通過空間設計,吸引不同背景、技能、行業的人在此交彙。圍繞大學、科研機構(知識源),混合布局初創企業、風投機構、專業服務和生活配套。在曆史街區中引入設計師工作室、藝術畫廊,與原有的老字號、本地居民共存。新老文化的碰撞激發出“國潮”“非遺創新”等新消費品牌和體驗。精心設計的圖書館、博物館中庭、公園,不僅用于休息,更成爲舉辦工作坊、講座、路演的場所,將公衆納入創新氛圍。
  三是流量融合。將不同目的的“人流”在空間中彙聚並轉化,實現“流量共享”。以地鐵站爲核心,將通勤人流(交通流量)高效轉化爲商業、辦公、居住的“客流量”。一個上班族可以在通勤途中完成購物、健身、接送孩子,極大地釋放了消費潛力。將購物、餐飲、藝術展、兒童樂園、體育設施等融合在一個空間中,讓人們願意花一整天時間在此,從而創造更高客單價和隨機性消費。通過空間設計和管理,使同一空間在日間和夜間服務不同功能(如日間爲咖啡館,夜間爲酒吧;日間爲辦公空間,夜間可作爲活動場地),最大化空間價值,延長創新活動的時間線。
  三、 以空间便利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價值核心和根本所在,也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所在。空間便利意味著將城市抽象空間改造爲適合人的身體結構、生活習慣和操作方便的具身空間。
  一是出行便利。倡導“15分鍾城市”理念,確保居民在步行或騎行15分鍾的範圍內,能夠獲得工作、居住、教育、商業、醫療、文娛等基本服務。推行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而不是單一功能分區。允許居住區內嵌入小型的辦公、商業和社區服務設施。
  二是公共便利。建設步行尺度的、高密度的、充滿活力的社區,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保護開放空間。建設完整街道,設計街道時公平考慮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包括行人、自行車、公交車和私家車。構建連續網絡,建設連續、安全、遮蔭的步行道和獨立、貫通的自行車道網絡。通過設置減速帶、擡高的交叉口、縮小路口半徑、曲線車道等方式,強制降低車速,提高行人安全感。利用城市畸零地塊、建築退界空間、閑置空地,建設小而精、離家近的休息和遊樂空間。增加大量帶靠背的座椅、台階式、可移動的椅子,提供綠蔭和遮陽擋雨設施,讓人們可以舒適地停留。
  三是弱勢關懷。主要是對老年人與殘障人士、兒童與青少年、女性、社會經濟弱勢群體的關懷。包括:無障礙通行系統,確保盲道暢通、人行道坡道齊全、公共衛生間有無障礙設施;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清晰的信息指引;安全獨立的出行路徑;自然與探索性的遊戲空間;包容性的活動場所;母嬰友好設施;公共空間提供多種類型的座位,允許人們以不同方式免費停留、休息;爲街頭藝人、小商販劃定合理的區域。
  四、 以空间生态推进城市绿色转型
  城市綠色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涉及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經濟結構調整等多個方面。空間生態維護意味著生産空間與自然空間的相互協調,既包括生産空間的綠色轉型,也包括自然空間的生産容納,還包括生産與自然空間的長期維持。
  一是綠色生産空間。推動産業綠色化升級,利用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淘汰高耗能、高汙染的落後産能。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修複等綠色産業集群,使其成爲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自然空間修複。構建連續的城市藍綠生態網絡,將公園、綠地、廣場、濱水空間、森林、濕地等通過綠道、生態廊道有機連接起來,形成網絡系統。修複被汙染的河道、湖泊和工業棕地,恢複其生態功能和景觀價值。增加生物多樣性,在城市綠地中選用鄉土植物,減少單一草坪,建設“野草叢生”的授粉昆蟲花園,爲生物提供棲息地。
  三是低碳空間生態。推廣屋頂光伏、光伏建築一體化。對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造,強制新建建築執行更高標准的綠色建築規範。推廣區域集中供冷供熱。通過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等措施,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建設分布式汙水處理和回用設施,將處理後的中水用于綠化灌溉、道路清掃、景觀補水等,減少新鮮水取用量。推廣綠色包裝,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運輸和處理體系,重點提升廚余垃圾和建築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要求生産企業對其産品消費後的回收和處理承擔責任。
  五、 以空间传承推进城市文脉赓续
  城市文脈不僅是曆史的延續,更是文化認同和城市精神的體現。曆史文脈通過古建築、老街巷等物質形態,文化符號的活化創新,以及曆史人物和事件的社會闡釋,構成了城市的獨特性和韌性。城市文脈通過文化空間的傳承得以赓續。
  一是古建傳承。將文脈赓續提升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高度來認識。認識到曆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和獨特的戰略資産,而非城市發展的負擔。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確立“整體保護”原則,不僅保護單體建築,更要保護曆史街區的格局、尺度、風貌和社區網絡。進行全面系統的文化遺産普查,建立檔案庫。根據價值進行分級,采取不同的保護與利用策略。對各級文保單位、曆史建築,嚴格遵循“不改變原狀”原則進行修繕。對一般性傳統建築、工業遺産等,在保護外觀風貌的前提下,鼓勵內部改造和功能置換。維護傳統的街巷尺度和空間格局。保護曆史建築周邊的環境,控制新建築的高度和形式,確保其與曆史環境和諧共融。
  二是文化傳承。讓文化遺産“活”在當下,是赓續文脈最有效的方式。將空置的曆史建築、工業廠房改造爲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小劇場、文創空間、創新産業園。引入符合街區調性的特色商業,如獨立書店、設計師工作室、傳統工藝體驗店、本土美食老字號,避免同質化的連鎖品牌泛濫。保障社區活力,提供租金補貼或定向安置,讓一部分原住民能夠回遷,保留社區的原真性和生活氣息。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升級廚衛、供暖等內部設施,增加現代生活必備的公共服務,讓老城區不僅“好看”,更“好住”。
  三是闡釋傳承。構建敘事體系,深入挖掘地方史、民俗、人物、事件,通過標識系統、數字導覽、公共藝術、城市書房等方式,將故事融入空間,讓市民和遊客可感知、可閱讀;鼓勵基于本地文化的文藝創作(影視、文學、戲劇)。利用數字技術,運用VR/AR、數字孿生等技術,複原已消失的曆史場景,實現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存和沈浸式體驗;建立線上檔案庫和數據庫,向公衆開放。
  六、 以空间创新推进城市治理增效
  空間創新強調,將不同城市功能納入同一空間場景進行協同創新,將不同主體納入同一空間進行合作創新,通過現實場景納入數字空間,進行數字創新。
  一是創造協同治理的“戰場”。打破單一功能分區,建設功能混合的“複合社區”。將政務服務、社區醫療、養老托育、圖書館、公交樞紐等功能高度集成在一個空間內。減少居民奔波,提高辦事效率;不同職能部門物理上的臨近極大促進了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將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工作站與警務站、便利店、快遞收發點等功能結合,設立在社區中心。網格員、民警、物業人員共享空間和信息,成爲24小時的前哨站,實現了安全巡邏、便民服務、信息收集的“一崗多能”,提升了響應速度。
  二是構建社會共治的“舞台”。將消極、剩余的灰色空間改造爲積極、開放的公共空間,激發市民參與。利用高架橋下、街角、建築退界等空間,改造爲籃球場、滑板公園、社區花園、口袋公園。通過提供正當的活動場所,降低了治安管理成本;社區花園由居民認領維護,實現了公共環境的“共治共管”,減輕了政府維護壓力。繁榮了“夜市經濟”,但其活動被規範在特定空間和時段內,便于管理,避免了無序擺攤帶來的城管沖突。
  三是打造精准治理的“數字駕駛艙”。利用最新技術,構建與物理城市對應的數字孿生城市。在數字空間中,疊加彙聚交通、水務、能源、安防等各類實時數據。管理者可以直觀地看到整個城市的運行態勢,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高效聯動指揮。例如,暴雨時,平台可自動預警易澇點,並同步調度附近的排水、交通、救援力量。爲橋梁、隧道、燃氣管網等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其健康狀態。從“被動搶修”變爲“主動預警”,大幅提升公共安全水平,節約巨額維修資金。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精神文明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