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通知,組織開展工業文化資源摸底調查,建立全國數據庫並實行動態管理,系統掌握工業遺産、工業主題展覽展示場館、工業旅遊目的地、工業版本、工業文化資源集聚區等5類資源家底。工業遺産是工業化時代遺留下來的具有曆史、技術或社會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總和。摸底是工業遺産由碎片化登記走向體系化管理的關鍵一步,也是由零星散亂保護走向整體有序供給的關鍵一步。通過統一登記、分類和有序推進改造,便于將散落于各地的“被遺棄”工業廠區“點亮”,讓工業遺産在當代生活中“活起來”,服務于建設,服務于生活,赓續工業文脈。
一 数字时代工业遗产价值
從工業化到數字化,不僅有生産技術的變化,而且有城市布局、發展方式、人與技術關系、文化傳承等一系列變化。數字化轉換了空間,以數字方式驅動物質資源開發和利用。城市布局不再圍繞幾種主要的工業生産進行,而是更加突出生活需要,突出産業內在轉型。多樣性産業發展推動城市轉型,發展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人與技術關系也更加協調。文化傳承從中心化的文化構建向節點式的文化構建轉變。數字化時代,並不是要抛棄工業遺産,相反,要珍惜和傳承工業遺産。數字化脫胎于工業化,數字化真實效果需要工業化轉型實現。
工業遺産的價值體現在揭示工業化初期、中期、晚期的城市及社會環境,資源及技術利用方式,發展曆程及其邏輯。通過顯性展示,人們可以更深層理解人與技術關系,技術與城市關系,發展與生態的關系,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數字化時代並不是天然美好的時代,它只是轉換了一種技術方式。如果沒有價值、曆史和精神引導,數字技術也可能導向糟糕的社會境況。通過展示,人們可以更清晰理解從工業化到數字化的自然與社會變遷過程,其中哪些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哪些必須摒棄。數字化帶來更複雜且變化的技術環境,更需要正確的價值指引。工業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可以在數字化時代提供一些確定性價值指引。
工業遺産的數字化保護,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現實的工業遺産保護和傳承面臨挑戰:1.自然衰敗與損毀。大型工業設施(如高爐、廠房)長期暴露在外,受風雨侵蝕,結構老化嚴重。2.城市更新與拆遷。隨著城市擴張和産業升級,大量舊工業區面臨被拆除的威脅。3.保護成本高昂。物理修複和維護需要巨額資金,讓許多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難以承受。爲此,數字化技術提供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1.永久性存檔。創建高精度、可永久保存的數字檔案,即使實體消失,其數字孿生也將永存。2.預防性保護。通過數字化監測,可以分析建築物的變形、裂縫發展趨勢,爲物理修複提供科學依據。可以更靈活地適應城市變遷。3.低成本傳播與活化:數字內容可以無限複制、低成本傳播,通過互聯網觸達全球觀衆,極大拓展了受衆範圍。
二 数字空间特性及工业遗产保护
数字空间是一种生产空间,与传统的空间生产相对。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the space),该概念的核心旨趣是将作为载体的物理空间(things in space)转化成作为过程的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the space)。生产性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相连,使时间镌刻在了空间之中。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入数字空间,人们可以借此生成新的空间。工业遗产可以用来装饰房屋、装饰生活,可以进入文化生产程序,形成新的文化产品。通过新的生产,人们可以回到过去,可以展示一种生活。新的生产空间可以形成新的交往交流场景,共同促进工业遗产新的开发利用。工业遗产在生产空间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
數字空間是一種流動空間,與現實的固定空間相對。曼紐爾·卡斯特將網絡社會産生的新的空間邏輯稱爲流動空間。他認爲,網絡社會是環繞著各種流動——例如資本流動,信息流動,技術流動,組織性互動的流動,影像、聲音和象征的流動——而構建起來的。具有完整界定的社會、文化、實質環境和功能特征的實質性地方,成爲流動空間裏的節點和中樞。工業遺産進入流動空間,它將傳承到更遠、更意想不到的地方。它將通過各種變形滲入到網絡社會中起作用,發揮其獨特的價值。流動並不是單向的,流動出去的元素,可以回到工業遺産保護和傳承現場,形成新的遺産展示和講述方式。通過多向流動,工業遺産價值可以滲入數字社會,推動工業化與數字化的結合。
數字空間是符號空間,與傳統的物質空間相對。恩斯特·卡西爾將符號空間分爲神話空間和抽象空間。神話空間是神話世界那種既具體又有完整性的空間。抽象空間是通過抽象認知形成的空間。符號空間是通過符號構建激發人的感知想象所形成空間形態。在數字空間裏,符號空間的想象性內容可以具體化爲人們可見、可觸、可聽、可感的虛擬空間。工業遺産的符號化和虛擬化,可以進入一種新的創新性保護和傳承狀態。通過符號虛擬化,不但工業遺産元素有更多的分解和組合,形成新的想象性創新,而且通過數字虛擬構建,可以將想象性的場景轉化爲虛擬現實場景,以節省現實磨合的方式推動工業遺産的開發和利用。反過來,虛擬場景可以激活現實利用,形成工業遺産保護與傳承的“活化”形態。
數字空間是超真實空間,與現實的真實空間相對。讓·鮑德裏亞最先提出“超真實”概念,他認爲,媒介技術與符號編碼主導的社會中,擬像(simulation)取代真實成爲主導現實更真實的“超級真實”秩序。鮑德裏亞通過“內爆”“模型先在”“擬真”等概念,揭示了空間的後現代轉向。超真實背後是符號編碼對現實細節的凸顯,將現實的真實推翻並進行符號重構。工業遺産進入超真實空間,它的細節將得到凸顯並構建新的真實空間。一種元素可以應用到不同場景,並進行更豐富的解讀。不同元素可以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文化內涵。不同的工業遺産可以相互合作,重現當年工業生産場景。在超真實空間,工業遺産價值可以更好發揮,超過現實的工業遺産場景。
三 工业遗产数字化保护措施
工業遺産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
首先,數據采集(數字化建檔)。這是基礎性工作,旨在創建工業遺産的“數字孿生體”。1.三維激光掃描。快速、精確地獲取建築物、設備的外觀三維點雲數據,形成毫米級精度的模型。適用于大型、複雜的工業場景。2.無人機傾斜攝影。通過航拍獲取多角度影像,自動生成三維實景模型,非常適合大型廠區、煙囪、鐵塔等的外部環境建模。3.高清攝影測量。對文物細節(如銘牌、齒輪、雕塑)進行多角度拍攝,生成高分辨率紋理模型。4.360°全景拍攝。記錄空間整體環境,用于制作虛擬漫遊。內部信息采集:收集曆史圖紙、檔案、照片、口述史、音頻視頻等,與三維模型關聯,形成立體的數字檔案。
其次,數據處理與模型構建。1.點雲處理。將掃描的點雲數據去噪、拼接,構建出精准的三維網格模型。2.紋理貼圖。將高清照片映射到三維模型上,使其呈現真實的外觀和色彩。3.優化與輕量化:對模型進行優化,使其能夠在網頁、手機等終端流暢運行。
再次,内容活化与展示传播(数字化传承)。这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让数据“活起来”。1.线上数字博物馆。建立网站或小程序,展示三维模型、VR漫游、老照片对比等。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Zollverein) 拥有极其完善的线上数字档案和虚拟导览。2.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让用户头戴设备,完全“穿越”到虚拟的工业历史环境中,亲自操作虚拟机器(如启动一台蒸汽机车)。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真实的工业遗址上叠加虚拟信息(如看到报废的机床重新运转的动画)。如,英国很多工业博物馆提供AR应用,让游客能看到矿井下的工作场景。3.沉浸式互动体验。在遗址现场设立大型屏幕、互动沙盘、全息投影等,动态还原生产工艺流程。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南市发电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电厂历史。
第四,數字文創與IP開發。1.基于數字化模型,開發數字藏品(NFT)、遊戲皮膚、影視劇背景、文創産品等,創造經濟價值,反哺保護工作。2.數字孿生與智慧管理。將整個廠區建成數字孿生平台,不僅用于展示,更用于監測環境、管理安保、模擬災害應急等,實現智慧化管理。
(作者爲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精神文明研究所研究員)